王福存: 复兴“拱手礼” 弘扬传统文化远离病毒 二维码
59895
发表时间:2020-02-16 14:42 中国公益记录者在线北京讯(公益记录者:张子华)春节前后,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牵动了亿万人们的心。疫情严峻,接触传播是病毒传染的重要途径,握手是传播病菌微生物的重要媒介。2月12日,传统文化学者王福存先生提出复兴拱手礼。 图:王福存老师行拱手礼 拱手礼作为中国的传统相见礼仪,从文献上可以追溯到西周,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。在《礼记·曲礼》上就有“遭先生于道,趋而进,正立拱手”的记载,在春秋时期就已流传,自明朝以后广泛应用于官俗各类社交场合。古人通过拱手作礼以自谦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。已成为人们社会交往常用的一种礼节。 图:拱手礼示范 拱即拱手,双手抱拳,《尚书大传》形容它的形状说“拱则抱鼓”,即将手肘向外拱成圆形。这种姿势双手的攻击力最低。至于抱拳时哪一手在上,《礼记·内则》说:凡女拜,尚右手。凡男拜,尚左手。可知男子左手在外、右手在内,用左手将右手握住,也是对人表示善意的动作。女子则右手在外、左手在内,一来女子没有攻击力的顾虑,二来表示男女有别。若遇到丧事,则与平时相反。它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武术、太极拳比赛时选手向观众席做的动作是有区别的,他们的左手是掌、右手是拳。因为一般以右拳为攻击拳,左掌抱住右拳意为约束勇武,向对方表示友好;左右手拇指弯曲,如果把拇指翘立起来则有自我尊大的意思,是对对方的不恭。 在我国古代,人们相见时双手拱于胸前的礼节,不仅体现了文明礼仪,也构成了一道无形的健康屏障。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,中国人传统的见面礼仪比西洋人的卫生,因为中国人是“握”自己的手(拱手),不必去握别人的手。它的好处还不仅于此,它简单易学,不需要身体其他部位配合,动动手就可以搞定。“拱手礼”比握手礼更优美、自然。‘拱手礼’优美大方,相隔数十步亦可为,绝无传染疾病之虞,也不会因谁先伸手、时间长短、力度大小而出现尴尬和误会。拱手礼可以是一对一,还可以同时施与多人,抱着的双手在胸前拱几下,就可以表达对所有人的礼敬。这种传统的问候方式包涵的是感谢,是拜托,是祝福。既文雅,又安全。同时‘拱手礼’是增强民族认同的一种机制。特别是在疫情严峻时期,行拱手礼,既能保护彼此、保持距离又可以通过礼节传情达意。 在西方握手礼的冲击下,近几十年拱手礼不再那么风行,但可从未远离过。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在新春茶话会、重大会议入场时都习惯施以“拱手礼”。 央视主持人在春节期间、春晚上也行拱手礼,特别是在坚定文化自信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,在疫情如此严重的形势下,禁止包括握手在内的传统、不科学、需密切接触的西方社交礼仪,用中国传统特色的拱手礼替代握手, 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地问候致敬,可以减少病毒因接触或近距离相处而传播的可能性。 需要提醒各位的是,中国的传统礼仪形式都有其明确的道德指向和情感色彩,千万不要搞错引起误会,男子拱手左手在前,女子拱手右手在前。现在好多人喜欢用双手合十的礼仪形式跟人打招呼,也是不妥当。合十礼也叫合掌礼,是佛教专用礼仪,不能混淆。让我们一起行动,做一名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人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