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背影和笔迹间拨动情感和信念的心弦—— 《党报上的唐山故事》9篇系列评论 二维码
11615
发表时间:2024-10-17 09:19来源:记录者网 面对网媒的无限蔓延和浸入传播,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在坚守中逐渐缩小了“包围圈”,强势优势造势的作用渐行渐远,风雅风光风华的日子越来越少,似乎要失去固有阵地,好像要没了原有的作为。 其实,那只是表象,是暂时认知。不是根本的判断,更不是理性的思考。因为传统媒体有独特的价值理念,有深厚的文化底蕴,有全面的学识素养,有超群的专业技能,更重要的是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,有与时俱进的奋斗精神和职业操守。经过锤炼的新闻队伍,练就“四力”的基本功,坚定信念秉笔直书,讴歌新时代的建设者,心怀梦想不断实现新闻理想,堪为一代中坚力量,充分发挥着“喉舌”的作用。而地方党媒面对转型的压力和挑战,千方百计“突围”,正在努力走出窘况。 2023年,我策划、组织、采写完成了《党报上的唐山故事》系列报专题报道。从75年的党报上,寻找那些经过历史和时间检验的人和事,在前辈的背影中,在前人的笔迹中,探究城市发展的轨迹,感知城市精神,寻找感人的经典的故事,感悟艰辛岁月,拨动情感和信念的心弦。每篇的结构和内容是:老故事和新发展,当年记者和编辑的采编经历,再加采访花絮和采访手记,还要配发老版面、老图片以及新照片等。不仅体现了城市的历史文脉,以及新闻人的见证和传承,还充分发挥了纸媒的档案作用。按创意思路,我拟定方案、编辑标题、改写文稿7万多字,在《唐山劳动日报》《唐山晚报》发表评论类文章15篇,累计近2万多字,其它类文章约5.5万字,同时还有60多张照片。 稿件被中国青年报客户端、中国青年网、中青在线、《中国妇女报》、中妇报端、中妇网、《河北日报》、河北新闻网、长城新媒体、环渤海新闻网、搜狐、网易、腾讯、今日头条、唐山头条等国家、省、市媒体转发。 特别是评论,我选出素材,选择目标,选取角度,选定风格,一气呵成写就。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,用最凝练的文字,最精简的语言,最明确的观点,最浓厚的情感,最突出的特点,最有力的表达写手记式的评论,既要出新出奇,又要统领全局;既要贴近实际,又要与众不同;既要讲究文采,又要体现主题。最后达到评事论人,随笔成文的境地。 一年中,我多次深入县区、机关、企业、农家、校园、社区等基层采访调研,查阅了大量的资料。从采编内容和形式上不仅有绝对的创新,在日报史上开了先河,还涉及唐山所辖各县区,为报史馆建设提供了重要素材,受到各级领导、国内同行和专家的高度评价。 其中“党报新闻志愿者”“党报故事进思政课”“党报故事彩虹”“党建+社会责任联盟”“大学生带着家风报到”等策划和活动堪为国内首创,效果非常好,社会影响很大。 现将专题报道题目和相应评论列出,从业务上进行 1、地点:唐山市玉田县三里屯 引题:从纸喇叭到电喇叭 主题:一位农村的孤身老党员用心喊了啥? 副题:再看“党的优秀宣传员”傅显忠的平凡足迹 小标题:傅显忠:一辈子坚守一件事 小标题:江 生:一村人期盼一件事 小标题:赵寿忠:一篇稿传承一件事 评论题:三里屯的“答案” 葛昌秋 走进三里屯,“三镜”可鉴。 再听傳显忠的故事,切身感受到一位老党员的纯粹和真挚的精神境界,那种浸透在骨子里的忠诚和担当,犹如一股清泉淌进心田,令人在敬佩敬仰中激情涌动。 他不高大却伟大,不神奇却神圣。 傳显忠尽职尽责、不畏艰难,用一辈子坚守着自己的岗位,虽然没有轰轰烈烈,都是平平淡淡,却能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实干作风。 傅显忠不仅受人称赞,而且成为党建的标志。特别是在“学思想、强党性、重实践、建新功”的主题教育中,再读傅显忠,对照起来就知标准。 面对党和人民,傅显忠的“忠诚、品德、作为”是三面最美的镜子。它不仅可以映照人的心灵世界,更可以鉴别人生的价值取向和干事的行为方向。 走进三里屯,“三思”而行。 再读傅显忠的语句,耳畔余音萦绕,拨动心弦,考问自己。 思过去,我们学什么?要有智慧的判断力,知出处晓来路,才能明前程。前人的实践经验,那种不忘初心感恩奉献精神,应永远铭记在心。 思现在,我们做什么?要有深刻的领悟力,知坐标晓目标,才能明方向。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深悟透,变成实际的行动,在新时代建功立业。 思未来,我们留什么?要有稳键的执行力,知责任晓担当,才能明使命。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,踔厉奋发,勇毅前行,要为人民服务。 走进三里屯,“三事”当为。 再品傅显忠的心愿,既是党员所期,也是百姓所盼。 国家的事,必须做强。坚持党性原则,与党中央保持一致,胸怀国之大者,把爱国的热情,融入到岗位上。 集体的事,必须做实。发展集体经济,倡导家国情怀,为家庭造福。从项目做起,打身边开始,形成好风尚。 人民的事,必须做好。人民至上不是口号,而是行动。民心是杆秤,只要你想着百姓,百姓心里就想着你。 2、地点:唐山市滦州市马庄子村 引题:从农家到军营 主题:一辆百姓的“驴吉普”拉了啥? 副题:再听“爱国拥军模范”马勇的故事 小标题:马 勇:一马当先暖军营 小标题:滦 州:万马奔腾铸文明 小标题:艾维华:跃马扬鞭写典型 评论题: “老马”识途 葛昌秋 在马庄子村,马勇可谓大名鼎鼎,是名副其实的“老马”。 说他是农民,他却干了非农的事儿,而且还得了荣誉称号; 说他是领导,他却不在职也不在编,而且行动很有号召力; 说他是军人,他却没穿军装没入伍,而且如同老兵在军营; 但他是党员,是滦州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。就是这位冀东乡村的平凡庄稼汉,没有豪言壮语,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,仅凭一辆简单的“驴吉普”,就成为军营中“特殊的一员”,干成了“全国拥军模范”。因为,他的“驴吉普”上,拉满了“军民鱼水深情”。 说起拥军,老马认准了一条道儿,他懂得感恩,心里常念“受人点滴之恩,当涌泉相报。”就是这种朴素的情感,支撑了他的拥军行动。感恩就要奉献,马勇的奉献就是干实实在在的事儿,而绝不做表面文章,也不是官样做法,更不能名利至上。这既是做事的境界,也是做人的品德。因此,他也带出了优秀的家风、村风、民风。 回味拥军,滦州有着红色基因和优良的传统。从抗战时期的“堡垒户”,到现在百姓的“驴吉普”;从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,到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;从投身军营保家卫国,到文明城市的创建;凡有国防绿的地方,就有人民拥军的旗帜,这不仅是信仰的基础,也是文化的底蕴。拥军已经成为涵养政治生态和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,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,更重在实践。 创新拥军,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使命。不忘“民兵是胜利之本!”牢记“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。”就能找准工作的定位,体现出执政的理念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伟大进程中,更需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,筑牢新时代的新长城。一切从实际出发,以不同形式和方法,创新拥军工作,表达拥军感情,也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。滦州的做法既受到了部队的欢迎,又赢得了百姓口碑,非常值得点赞。 其实,拥军和爱民是不可分割的,是相互依存的“鱼水关系”,是发展的共同体。只有国泰民安,才能享受幸福生活,才能实现心中的梦想。 虽然老马去了,但那条马鞭子还在,那辆“驴吉普”的品牌依旧在闪闪发光; 尽管老马走了,但他却为后人领出了一条拥军大道,让拥军成为一种新风俗。 老马识途,敬佩“老马”!怀念“老马”! 3、地点:唐山市迁安市石梯子沟村 引题:从生存到生态 主题:一层层的“围山转”转了啥? 副题:再望唐山示范全国的绿色工程 小标题:史明星:家家户户植春色 小标题:迁 安:山山水水添锦色 小标题:张树田:字字句句求特色 评论题:富民山居图 葛昌秋 石梯子沟没有画家,但有“画卷”! 石梯子沟没有画廊,但有“画展”! 石梯子沟没有画商,但有“画院”! 那“画卷”不讲工写笔墨,不说取景构图,不比皴染技法,春夏秋冬各有特色; 那“画展”不讲厅堂馆所,不说水平高低,不比尺幅大小,东西南北别具一格; 那“画院”不讲 规 模 形 式,不说人员多少,不比师门派别,上下左右自成体系; 石梯子处处都是风景。一眼望去,满目青山绿水,平坦起伏交织的水泥路,错落分布的红瓦白墙新农舍,树荫下游戏的孩子,还有轿车、农用车行进中的点缀,新农村的时代景象,就是一幅绝妙的美丽山村画卷。 石梯子沟人人都是“画家”。而且无师自通,个个都是大手笔。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创作的“围山转”,一处处一道道一层层一山山都嵌入画图,奉献出绿色生态的旷世巨作,一切都在大自然的画廊中诠释着主题。 石梯子沟家家都是“画院”。每一座农家院都体现着独特的乡村新品位,小院变成了生活中的“画院”。无需画商经营,一年四季中有蓝天白云下,也有阴云密布时。风霜雨雪中可见花香鸟语的小品,平静如水时能赏山野苍茫的巨制。 从割草打柴捡山货的生活需求,到栽树种粮收果木的生态环境,“围山转”成为惠民的工程,让百姓尽享绿色生态带来的实惠,感受“转”的时空境界。 “转动”了民心,转动了生态思维。 让人们从根本上认知了这项工程,让绿色植入人心,使人人有了决心,坚定了信心,团结一心。每个人不仅成了生态建设的践行者,也是传承者。 “转美”了乡村,转美了生态环境。 人的生存环境是第一生活状态,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。从生存的环境美,到生活的状态美,再到生命的心灵美,大美其美,各美其美,才是美美与共。 “转响”了名声,转响了生态品牌。 干出样子来,留下好名声,是品牌也是文化。史明星那句“百姓不富,我心不安!”一直“围山转”。那是责任与担当,是优秀党员的样子,因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! “转出”了效益,转出了生态文明。 山场、果树、种养、餐饮、旅游,让百姓感受到生态建设的好处。富起来的生活不断改善着社会环境,形成了好家风好民风,提升了精神境界,展示了生态效益。 “围山转”让风景围着村子转,幸福围着家庭转,快乐围着日子转,奋斗围着人群转。如果说“围山转”是一幅生态画卷,我们不仅要看画,还要赏画,更要读画。其中蕴含着迁安市的哲辨思考,体现着迁安人的理性实践。 硬与软。迁安素有“铁迁安”之称,也有“钢城”之名,但现在叫“水城”。这正是从生活到生态的转变,也是转型升级中不断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成功之举。政策“钢性”落实是“硬”,政策入心实施是“软”。 近与远。怎样摆正眼前利益与子孙后代的关系,也是为政者的大课题、老课题,但关键是在做。既讲经济效益,又要绿水青山,在对立统一中把事情做到位,就一定要有长远目标,绝不可杀鸡取卵。 多与少。生态建设不是一哄而起,也不是包罗万象,更不能点到为止,而要有裂变之势,辐射到不同领域,不同行业,不同岗位,形成多措并举的合力。但要力戒蜻蜓点水,不讲客观规律的表面文章。 快与慢。有时人们热衷于见效快的产业,甚至不惜大投入,而忽略了可持续有后劲的项目。生态建设不是一朝一夕、一蹴而就的事情,必须有咬定青山不放松打持久战的慢功夫,不然会前功尽弃。 因此,在生态建设中,我们心中必定要有“绿色账本”,切实以“两山理论”为根本,坚持以民生福祉为基本,明细为啥图,图为啥,算好千秋大账,挥巨笔以浓墨重彩绘好新时代的《富民山居图》,把乡村振兴的“画卷”画在人心上,“画展”办在自然里,“画院”建在文明中。 富民山居图,图强图美图振兴! 4、地点:唐山市滦南县柳赞村 引题:从出海到上岸 主题:一对父子在狂风巨浪中擎了啥? 副题:再访海上救了“六十一个阶级弟兄”的刘凤忠、刘桂胜 小标题:刘凤忠 刘桂胜:父子救出一船生命 小标题;滦 南 曹妃甸:两地延续一种精神 小标题:魏召文 杨迎新:编采聚焦一个主题 评论题:无形的航标 葛昌秋 当81岁的刘凤忠坐在轮椅上,眼望着窗外,那是大海的方向,炯炯有神的眼睛清澈如海。尽管声音不再响亮,但那句“见死不救,那算啥人”,浓浓的乡音犹如洪钟大吕,响彻天际。 这句话从祖辈到父辈,从父辈到子辈,从子辈到孙辈,祖祖辈辈生生不息传下来,变成了家风民风,化作精神的力量,挺起民族的脊梁。 说到8月19日,他们刻骨铭心,每到这一天,心里从未平静过。他俩和61个不相识的人有了共同的生日,生命中多了新的含义。当刘桂胜掩面而泣时,刘凤忠眼里却是晶莹剔透。那眼神坚毅果敢、深邃机敏,朴实善良中显示着温馨大爱。 他们以海谋生,爱海也怕海。每当遇到险境,就盼着有航标。在苍茫的大海上,汹涌的波涛中,人显得极为渺小,每个出海人心里都有一道命运的算式。而航标就是安全的标志,是亲情的方向,是生命的希望! 如果说人生是一次旅程,而生命就像汪洋中的一条船。船行海上人人祈盼风顺平安,而大海绝非风平浪静。面对惊涛骇浪,见义勇为与见危不救,见贤思齐与见利忘义,见可而进与见噎废食,都是一念之间的选择。 这种选择是人性与兽性的分水岭,是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试金石,也是高尚情操与卑鄙行径分野的警示牌。 刘家父子的选择必是前者,他们用行动擎起了“见义勇为”的旗帜,告诉人们路该怎么走,事该怎么办,心该怎么想,人该怎么活!特别是那句话,每个字就像“钉”在了海上,堪为“航标”。不管是什么样的险恶环境,都如同“定海神针”,在波涛中巍然耸立,营造出一片有情有义、安全畅行的海域,支撑起蓝色的梦想。 人性的光辉,是做人的灯塔;真善美的行动,是干事的标杆,高尚情操的拥有,是道德修养的制高点。 睁开风雨中的眼睛,凝视远方,辨清艰难险阻;挥动危境中的臂膀,凝聚力量,披荆斩棘向前。只要心中有勇敢的灯火,就会点亮良知的天空,就能面对任何风急浪高的大海。 刘凤忠、刘桂胜,一次海上的拼搏,谱写了大海与生命的乐章,留下无形的航标,留住精神的风帆,留给奋斗的时代! 5、地点:唐山市路北区龙云楼 引题:从新中国之初到新时代之时 主题:几代唐山作家的笔下写了啥? 副题:再叙长正的创作历程和他与党报的阵地情缘 小标题:长 正:忠诚在心倾热爱 小标题:关仁山:勤奋在手颂时代 小标题:徐国强:奉献在行展文才 评论题:一方水土 葛昌秋 仔细端详长正老师伸出的老手,右手食指外侧平缓地隆起,如丘陵,又似山峦,握笔的老趼还在,见证着笔触的情感聚集,昭示着心血的智慧凝炼。 握住老手的那一刻,一股热流涌向周身,犹如甘洌的岁月清泉,滴滴沁心。在唐山的这方水土上,他已经划出95道年轮,用笔记下了风云变幻中的世间百态,描绘了春夏秋冬里的人生风景。 他说这辈子与方块字、方格纸、方寸地有着特殊的情谊。 方块字,在事业的发展中组合。 从人之初记下的第一个汉字开始,文字伴随语言,把现实和理想间的行走记忆,从脑海的印象到想象的空间,都变成大众的认知世界。一个个方块字因赋予思想而灵动,因拥有力量而传播。随身而行,是人民奋斗的轨迹;随心而动,是城市进步的脚步。 为谁写,写什么,怎么写? 方块字,堂堂正正,告诉你要忠诚,与共和国同步,要有昂扬向上的志气。 方块字,挺挺拔拔,告诉你要奋斗,与新唐山共进,要有不畏艰险的骨气。 方块字,稳稳当当,告诉你要珍惜,与老百姓齐欢,要有坚实厚重的底气。 几千个汉字的排列组合,书写了一个民族的伟大历程。几千年历史的沧海桑田,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 翻身当家做主人,欢天喜地颂党恩。灿烂的阳光,蓬勃的事业,火热的生活,沸腾的城市,把希望融入笔端,用方块字垒起了信仰、信念、信心的“精神长城”,铺成共和国最年轻道路上的七彩风景。 方格纸,在时代的背景下书写。 一页方格纸,打开人世间的小窗,像筛子一样检验时光印记。岗位上的挥汗如雨,造就指根的老趼;灯光下的“匍匐前进”,磨练握笔的意志。把“格格不入”转为“都入格格”,是文化自信的力量。小说、诗歌、散文、戏剧、曲艺,从方格纸上的手写字,变成了铅印的方块字。 啥为题,题在哪,如何选? 方格纸,规规矩矩,嘱咐你要创造,汲取前贤经验,要讲好唐山故事。 方格纸,洒洒脱脱,嘱咐你要勤奋,深入基层生活,要写好唐山情感。 方格纸,风风光光,嘱咐你要谦虚,积蓄深厚底蕴,要留好唐山历史。 百花齐放要为人民创作,推陈出新要为时代放歌。“生活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生活”。所以,我们一定要坚持人民的立场。 从一本到一摞,在方格纸上尽显风姿,崭露头角。从一篇到一册,在方格纸上演绎风华,著作等身。炼钢车间,产煤矿井,城建工地,收秋乡村,改革开放的场景,中国特色的成就,跳出了“方格”走向世界。 方寸地,在人文的环境里耕耘。 不是千顷良田,却有万里江山。站在方寸地,心有鸿鹄志。把豆腐块变整版,让陌生人成朋友,把单独写变作者群,让一人看变读者群。为人做嫁的默默无闻,甘为人梯的润物无声,回眸时笔如春笋,文若兰馨。为新时代而奋笔,为共和国而奋进。 定啥人,啥能做,用啥法? 方寸地,年年岁岁,说给你要播种,确定努力的方向,要有价值引导力。 方寸地,往往来来,说给你要繁荣,选择切实的方式,要有文化凝聚力。 方寸地,勤勤恳恳,说给你要收获,把握成功的方法,要有精神推动力。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时代贡献,每一部书有每一部书的全部风骨,每一件事有每一件事的成事道路。 以精神为发展导航,用文化为城市装修。汗水滋养,老趼示范,让汉字点击心灵深处的感悟,在目光凝视中探寻文脉。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不同的魅力,每一个群体都有独特的贡献,也都是时代文明的果实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从笔写方格纸到键盘显示屏,老手老趼已渐渐远去。陈大远、薛枫春、单学鹏、赵栋、张学梦、王家惠等一代代唐山人,以德艺双馨为标准,在多元性和丰富性中涵养了时代的文化生态,把家乡人、家乡情、家乡事创作成有色彩、有温度、有情怀、有记忆、有传承的作品,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献上唐山的精彩篇章。 6、地点:唐山市迁西县水泉村 引题:从故地到新村 主题:一群人举家搬迁为了啥? 副题:再回迁西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下 小标题:杨志田:乡愁里寻求梦想 小标题:赵俊彬:乡情里发奋图强 小标题:张笑非:乡音里锤炼华章 评论题:滴水映彩虹 葛昌秋 当我们打开硕大的闸门,水流犹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。从唐山到天津,这条“路”那水走了无数回,已经熟得不能再熟。 40年来,无论是朝露夕晖相随,还是月色星光相伴,那水总是义无反顾地向前,一往情深地入户,带去不尽的力量和梦想,滋润着一城心田和那片沃野。 天津人渴望,渴望送来清泉; 迁西人希望,希望送去甘甜。 天津人指望,指望这条清泉; 迁西人守望,守望这方甘甜。 天津人得到了! 迁西人做到了! 这就是共和国的优势,这就是社会制度的优越。这就是道路选择的收获,这就是自信前行的硕果。 引滦入津,在山峦起伏的大地上,有一种乡风民俗在流动; 引滦入津,在蜿蜒曲折的水渠中,有一种信念和奉献在流淌; 引滦入津,在跨越时空的隧道里,有一种纯情和大爱在流行。 引滦入津,引领了同舟共济的时代风尚,使“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”的精神深入人心; 引滦入津,引领了造福人民的行动方向,使“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”的品德植入岁月。 此时的水库,水清如镜。不仅映下蓝天白云的风景,也映出迁西儿女的容颜,更映照老区人民的心灵。 此刻的滦河,水静无声。不仅记录人间烟火的美好,也记下朝夕相处的村庄,更记住世代相传的故事。 此时此刻,那一道渠水里,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,有子弟兵的情愫和背影,有迁西人的泪水和汗水。就是那一滴水,折射出了太阳的光辉,变成一道精美绝伦的七色彩虹。那是一道心灵的彩虹,是山水间日月精华的彩虹,是属于迁西人民的彩虹。那彩虹,永远是家乡天空中最美的无形标志。 因为,迁西人的家有特殊的经历,有个不平凡的日子。迁西人对家有着别样的深情。 恋家,那是一种传统美德。一眼望三山,山山有祈盼。如果一个人不眷恋自己的家,就是没有根脉的游子。恋家,是家园家庭的故土情结。家是根基,家业兴旺都是根基成就的结果; 舍家,那是一种胸襟境界。一步三回头,步步泪在流。如果一个人不明白舍得小家,就是没有格局的过客。舍家,是大义大爱的无私篇章。家是回味,一代一代都是回味开始的创业; 建家,那是一种勤劳作风。一手托三家,家家都在变。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建个好家,就是没有担当的懦夫。建家,是乡里乡亲的手足情分。家是奋斗,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获得; 爱家,那是一种美好享受。一辈带三辈,辈辈增光辉。如果一个人不用心爱护大家,就是没有远见的莽汉。爱家,是传子传孙的责任情感。家是示范,开创未来都是示范带动的成就。 有家才有爱,有家才有情。有家才有国,有国才有家。迁西人深深懂得家与国的关系和意义。因为,这就是家国情怀! 7、地点:唐山市遵化市沙石峪村 引题:从穷山沟到富山村 主题:一条祖传的扁担挑了啥? 副题:再翻沙石峪留下的数字清单 小标题:张贵顺:望山叹山治理山 小标题:周从军:靠山爱山守护山 小标题:徐绍震:进山问山领略山 评论题:肩头一堂课 葛昌秋 天生的双肩,天然的大山。 当天生和天然相遇,挥挥手就敢跟老天讲个道理。 脚下的黄土,山上的荒地。 当黄土与荒地相融,跺跺脚就敢让大地给个说法。 沙石峪就这么大胆,就这么霸气,就这么“豪横”! 沙石峪有山,却因山而穷,为山所困,被山所难。 沙石峪无水,有缺水之痛,少水之忧,求水之苦。 沙石峪祖祖辈辈靠天吃饭,老老少少靠地生存。而生活靠人力,更靠人心。生存靠毅力,更靠毅勇。面对现实,为难时更要冷静。 忍受、退缩、祈祷、逃离都不是办法。 等待、依靠、讨要、悲叹都没有出路。 说干就干,干成才是硬道理。 沙石峪以万里千担战天斗地,改造山河。走一条前无古人的筚路蓝缕之路,那是其乐无穷的境界! 沙石峪在青石板上开天辟地,创造奇迹。干一件百年不遇的艰苦卓绝之事,那是生动有力的示范! 敬爱的周总理称赞沙石峪是“当代活愚公”,他们就这么理直气壮地擎起了“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”,一下影响到海内外,一百多个国家的外宾都伸出大拇指,引来一片赞扬。沙石峪就这么光彩夺目,就这么令人敬佩!这些都是因为有了一个好带头人——全国劳模、村党支部书记张贵顺。 然而,世间万事没有一帆风顺的,更不是一蹴而就,凡事要先调查研究,后科学决策,再统一思想,才团结奋战。在沙石峪就是用双眼看,用双脚走。用双肩担,用双手干。才有了举世瞩目的成就。 其实,人的双肩都有副担子,都有责任和担当。一边是家和国,一边是老和幼。一条扁担从童话的纯真担到回忆的沧桑;从黎明的曙光担到夕阳的余晖;从逆境的坎坷担到顺境的风光;从严冬的冷酷担到春天的温馨。担来岁月韶华,一担就是一辈子。 看着乡亲们渴望的眼神,心中想着未来的日子。沙石峪人不畏困难勇挑重担,不怕苦累敢挑重担,不避风雨能挑重担。肩膀上担来了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,担来了满山的青翠山色和果木收获,担来了幸福日子和美好期望,更担来了党的威信和百姓拥护。担担结队形成流动的风景,这是非常生动而有特色的一堂肩头大课。 肩头这堂课,不请教授,人民是最好的老师;不备教案,现实是最好的教材;不进教室,自然是最好的场所;不用讲解,感悟是最好的解读。如果身临其境,必定眼见为实。因为“一个行动胜于一沓纲领”。 但是,课堂的背景音乐很讲究,非常有品位。既清晰高亢,又模糊深沉。既有乡村特色,又有专业韵味。脚步行进声,大锤铁钎声,山石滚落声,扁担颤悠声,劳动号子声,百姓欢笑声,还有那首《当代愚公换新天》的歌曲声,构成典型的乡间交响,也是乡村振兴的序曲。 如今沙石峪,大口井还在,愚公洞还有,石板田还种,友谊树还长。特别是肩头课还在讲,那本教科书不断再版,以绿水青山为封面,希望景象为封底,人民福祉为插图,与大寨、西铺、红旗渠、华西村等系列一并发行,继续讲好新时代的唐山故事。 8、地点:唐山市路南区康复村 引题:从无信心到能自力 主题:一条没有足迹的人生路上印了啥? 副题:再寻康复村轮椅上的心理平衡点 小标题:朱德芹:轮椅下面无障碍 小标题:唐 山:凤凰城里有大爱 小标题:李树滋:报道之中寓情怀 评论题:人性的刻度 葛昌秋 虽然是“半截身躯”,但从不矮人半截,照样支撑了整个人生; 虽然是“脚步无痕”,但从不差人脚步,照样走出了全部征程。 尽管是两个轮子,轮行47个春夏秋冬,就见证了新唐山的崛起,镌刻了抗震精神。 尽管是一道印迹,印在365个日子里,就诠释了生命的真谛,解读着生活的难题。 世间百味,有悲伤也有感动,有酸楚也有惊喜,有迷茫也有清醒,有忧愁也有快乐。不把伤疤揭给别人,不用痛苦博取同情,不让缺憾成为短处,就拥有向前的动力。 因为,灾难让高尚的人更高尚。 心中回味,有损失也有获得,有逆境也有顺畅,有失败也有成功,有消沉也有激昂。只把坚强留给自己,只用抗争换得尊严,只要自己变得强大,就没有懦弱的表现。 因为,自励让奋进的人更奋进。 但是,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,我们不要只看表面,以免看走了眼!更不要看他说什么,而要看他做什么。人不能只想着好处利益尝甜头,更应该明白还有坏处亏欠吃苦头。要清楚艰辛和喜悦是对等的,有付出才会有收获。 因为,如果不担当责任,那就要担负后果。 在康复村里行走,每一步都在叩击心灵。当看到出入自如毫无障碍的村民,享受人性化设施的日子,每个人都禁不住有了对比的冲动,伤残者和健全人同在蓝天下,同样翻动一本日历,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力量,笑容背后的精神世界却与众不同,既是美丽的风景,又是感人的乐章。 村民们饱满的精神,平和的心态,丰富的生活;村子里舒适的环境,温暖的家庭,友爱的邻居,让康复村充满了阳光和幸福。王宝占、李冬梅拼搏的奖牌;付平生悠扬的二胡;韩忠全灵巧的钥匙;卢德长送报的微笑。还有截瘫疗养院里姚翠芹的歌声和杨玉芳的诗文,都是轮椅上的唐山人奋斗的风采。 我们常提到人所具有的正常情感和理性,那就是人的本性。人性的美丽与丑陋、光辉与阴暗、优势与弱点、善良与邪恶、扭曲与正直,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,于矛盾中进行显性和隐性的转换,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。人格魅力,人生价值,人文精神,人类智慧,都是人性中的重要刻度,也是人性的有力证明。 人性的刻度刻在哪儿?选择何为参照,确定什么标准,划分多大距离,运用哪种方法…… 其中环境和背景,素质和学识,个人和群体都是重要因素,简单中又有复杂。而真正的强者和智者,绝不限于事物本身的好坏,而是理解人性再因势利导。绝不因眼界界定了视野,也不因格局局限了胸怀,更不因判断断送了自己。能让困难为自己铺路,让创造为自己进阶,那就会有更多的机遇。但切记一定要自信自力,要感恩珍惜,要善始善终,才能达到人性的新高度。 在唐山,人性的种子已经根植于唐山人的骨子里。人性的芬芳,已经弥漫在唐山城的岁月里。人性的刻度刻在了唐山的版图上,刻在了唐山的史册里,刻在了唐山的人民中。 9、地点:唐山市遵化市西铺村 引题:从单干到抱团 主题:一个乡村里的“穷 副题:再悟西铺“三条驴腿”的时代意义 小标题:王国藩:合作塑造了“形象” 小标题:杜合军:致富实现了愿望 小标题:田玉存:榜样传播了力量 评论题: “形象”的思维 葛昌秋 西铺很有影响,是新中国有名的典范。 在中国农业农村史上,西铺是不能不说的村庄。当农民从没有土地到分有土地,到拿出土地互助,再到成为集体所有,然后又分到个人手中的时候,中国农民才真正成为了土地的主人,才有了小康的生活。 作为那时“三条驴腿的穷 其实, “穷 首先说“ 它代表着力量,是支撑,也是担当,还是武器。它能敲响警钟:绝不能走老路,一定敢为人先;它能敲醒头脑:绝不能盲目干,一定审时度势;它能敲开智慧:绝不能乱出手,一定实事求是;它能敲定目标:绝不能随性来,一定措施到位。 其次说“穷”不是个坏东西。 穷则思变,在变革中谋求生存。熟读乡村哲学,从解决饭碗问题,到有温饱日子,“三十亩地一头牛,孩子老婆热炕头”就成了百姓心目中的高标准,小农意识与远大志向有挺大的距离。 穷则思志,在信念中凝聚力量。把准百姓秤杆,从创业艰难困苦多,到人心齐泰山移。以人为本,讲究“人心换人心,四两换半斤”。只要坚持党的领导,选好带头人,走群众路线,有志事竟成。 穷则思路,在办法中获得希望。讲透庄户道理,从各扫门前雪的单干,到互助互帮的组合,团结起来找出路,大家共同向前奔。种好自己“一亩三分地”的做法,是要彻底改变的传统习俗。 穷则思干,在务实中坚定信心。打开土地账本,从选地选种开始,因地因时因人而宜,励行勤俭节约,坚持艰苦奋斗。相信人勤地不懒,有地心才安。想当家作主人,必须甩开膀子干。 1998年10月,西铺老农带着核桃、栗子、花生等家乡的土特产走进天安门国旗护卫队,慰问守护国旗的战士们,然后登上天安门城楼放眼广场,向国旗致敬。“穷 当年“二十三户”的后人们感慨万千:他们守护着国旗,也有我们的一份心意,就像跟他们在国旗下站岗。没有党和国家的关怀,就没有西铺的今天,奋斗的精神是最好的财富。 生活富裕了,富则思久。百姓幸福了,福则思安。但精神要传承,奋斗不能丢。 “穷”一代,组织起来,汗水荒山中苦干实干,让百姓饱起来; “穷”二代,发展起来,绿水青山中巧干慧干,让百姓富起来。 “穷”即无穷。在乡村振兴的路上,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是我们努力的方向,永无穷尽。 “棒”即最棒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,高质量发展中,实现“三个努力建成”宏伟蓝图,实干最棒! “子”即后人。在赓续前辈精神上,一代代人与时俱进,为实现心中梦想踔厉奋发,“子承父业”。 作者:葛昌秋 |
|